close

(日治時期巴洛克建築風貌)

 

「一府二鹿三艋舺」是台灣民眾熟知的古諺,用以形容清代台灣三大繁華的港口城市。
而艋舺不像台南或鹿港,保存完好的老屋遍佈,

艋舺僅存的老屋在剝皮寮區最為完整,這也歸功於旁邊的老松國小。

老松國小在日據時代就已經建立,而目前僅存的剝皮寮老屋在當時則為國小預定地,

所以幸運的並沒有因當時的道路修整而拆遷,但有微微的調整。

 

(老松國小一角)

 

因為當時台灣的老房子礙於風水和防盜,

兩側房子間多半不會是方正建築,而是稍微切角,形成蜿蜒的小巷,
(目前台南和鹿港老街巷弄還是常看到這樣的蜿蜒型態)

日本政府為了重劃整哩,並要求當時的房子調整縮減或加蓋成方正的型態,讓馬路是筆直通順的。

又以當時日本執政時期的台灣新首都臺北最為嚴格實施。

 

民國77年,當時政府進行剝皮寮土地徵收,

並在民國88年,政府進行淨空剝皮寮, 要求屋主搬離舊居。

萬華地方文史人士則積極呼籲政府保存剝皮寮老街,勿拆除舊屋,闢為校地。

台北市政府終於順應時代潮流及民意,推動剝皮寮古街歷史風貌維護計劃,

展開老街保存修復工程, 並在此地設立「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

因此現在的剝皮寮能夠保存下來真的是一件幸運的事。

 

剝皮寮的歷史相當悠久,清代艋舺營就駐紮於此區。
老街離龍山寺不遠, 是昔日艋舺通往古亭、文山的古道。
台北盆地東南一帶生產的物產運往艋舺須路經此地, 而造就此地的繁榮。

清代嘉慶時代,此地地名為「福皮藔」,
道光中期至清末,老街被稱為「福地藔街」, 
日據時代則稱「北皮藔街」,
「剝皮寮」一詞是台灣光復後才出現的俗稱,而沿用至今。

 

為何稱為「剝皮寮」呢?
眾說紛紜, 有人認為是因清代淡水河上游砍伐的樹木,
以及由福建福州進口的杉材運抵艋舺後, 在此地進行剝皮,所以被稱為「剝皮寮」。
也有人認為,「剝皮」是剝獸皮,是因昔日在此地有宰殺動物製造皮革的產業。

學者考究「剝皮」地名,則認為「剝皮」與「北皮」台語同音,應是由前者衍生而來的。

至於起源為何, 已難考證,而沒有定論。

 

五年前,剝皮寮因應電影場景,而將許多當年風華的樣貌再現出來,

但風潮過後,招牌等佈置撤下,僅存當時修復後單純的建築風貌。

內街為清代時期的建築,鄰近外面大馬路為日治時期留下的巴洛克式建築。

 

 

   

 

 

十分喜歡這個小矮門,很想知道為什麼當初的設計是這種高度?

 

 

 

 

 

當天麻糬婆婆依舊騎著斑剝復古的三輪車跟大家分享手工麻糬的美味。

麻糬婆婆的手工麻糬非常軟Q,內餡雖然佈滿了花生粉,但卻不甜膩,十分好吃!

 

 

再剝皮寮旁的東三水街市場內藏著一個美麗的老建築-新富市場

日治時期,這一帶是新富町,是新興的有錢人生活圈。

新富市場前身叫「新富町食料品小賣市場」,

1935年落成,馬蹄形天井、高窗,現代主義風格在當年很時髦,嗅得到記憶中的繁華風景。

古蹟建築由「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接手改造,換了個新名字「新富町文化市場U-mkt」。

 

外側的日式建築為當時的辦公室和宿舍,

現在也變身成為下午茶小店,可以從窗口看到師傅現做美味的點心

 

 

 

 

 

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

(剝皮寮歷史街區)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康定路口 (龍山寺3號出口步行5分鐘)

http://travel.network.com.tw/tourguide/point/showpage/104706.html

 

 

新富町文化市場U-mkt(新富市場.明日咖啡)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三水街70號

開放時間:週二~週日10:00~18:00(週一休館)

 

新富町文化市場U-mkt https://www.facebook.com/Umkt.JUTfoundation/

 

 

 

  

arrow
arrow

    花寶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